曹丕为什么推行臭名昭著的“九品中正制”?

2024-11-28 15:44:25 admin

  在《军师联盟》里郭嘉对曹操自称“臣”有错吗?曹丕臭名|刘三解一文里,咱们详细说过了两汉特殊的推行二元君臣观念,再来说说由此衍生出的昭著正制门生、故吏。品中

  这个词儿,曹丕臭名在《三国演义》里说袁绍的推行时候就反复出现,但是昭著正制在小说里,作用并没有体现,品中袁绍看起来就和个软柿子似的曹丕臭名,曹操捏两下就爆了。推行

  其实,昭著正制这也是品中东汉特殊的概念。当时,曹丕臭名三公、推行刺史、昭著正制太守等两千石以上官员都拥有征辟属吏、察举贤良的权力,可以征辟属吏或向朝廷推荐人才,凡曾被某人察举入仕或征辟为官的人,已经不在此人部下,即成为此人的“故吏”,而此人则称为“举主”。

曹丕

网络配图

  而人才的标准,是儒学的学问和相应的德行,这个学问此时仍旧封闭于家族传承,比如袁绍家,汝南袁氏就是世传孟氏《易》,杨修家,弘农杨氏则世传欧阳氏《尚书》,像司马懿他们家就没有这个学术传承。

  那么,类似司马氏这样的家族,要在学问上有所进益,就需要投入这些大家族的门下,而这些大家族的大学者,往往又是高级官僚,这就出现了大批师生关系存续终生的“门生”。

  “门生故吏”在东汉是皇帝都不得不承认的特殊关系,《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大讼党人,言甚方切。帝省奏大怒,即诏司隶、益州槛车收鸾,送槐里狱掠杀之。于是又诏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其在位者,免官禁锢,爰及五属。

  门生故吏和父子兄弟并列受罚,甚至排名在前,处于罢官之后永不叙用的重罚,可见这个特殊关系在汉代官场上的价值,甚至超过家族成员。

  以故吏而论,即使其官位超过了“举主”,这种主从关系仍旧发挥作用,比如《后汉书·郑弘传》记载:

曹丕

网络配图

  弘少为乡啬夫,太守第五伦行春,见而深奇之,召署督邮,举孝廉。……元和元年,代邓彪为太尉。时举将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而自卑。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

  乡啬夫是所谓的斗食小吏,第五伦以太守察举,也算是本分,但是等到郑弘做到太尉,位次在司空第五伦之上,没到朝见时,都深深鞠躬以显示第五伦,皇帝知道了,就设了一个屏风把他俩隔开,让俩人不至于尴尬。

  这一方面说明郑弘本人知恩图报,另一方面也说明东汉皇帝一样尊重这个政治传统,可见其广泛流行的程度。

  在东汉一代,故吏为举主复仇、鸣冤,史不绝书,而且都是当做好事来记录,这要按照清朝“防朋党”的路子,估计早砍了不知道多少个脑袋了。

  最后,再说一下“九品中正制”,究竟是不是历史倒退,看看上面这些信息,大体应该有个印象了。在东汉的用人体制下,府属、故吏、门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大网,又有“二元忠义”思想作为理论支撑。

  太守、州牧权势之重无以复加,包揽了地区的选人权、用人权、财政权、军事权,天下偶有动荡,地域割据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以“九品中正制”里的中正官分太守的选人权,以中央掌握的“九品”选用来争夺太守手中的用人权,这无疑是曹魏政权吸取汉末教训的一个创举。

曹丕

网络配图

  又以中军、外军、州郡兵三级军事制度,代替东汉的募兵制,以都督诸州军事上收州府、郡国的军事权力,只保留郡府的财政功能,可以大大削弱地方势力滋生的自立风险。

  当然,一利生一弊,曹丕费尽心机地中央集权,最终便宜了代魏的晋朝,晋朝的藩王典兵体制,又造成了新的内乱契机,这些,没有人有前后眼,自然不得而知,只论当时,恐怕不是一句历史的倒退就可以概括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文章

    451

  • 浏览

    8

  • 获赞

    15522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