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火起来|AI能创作出有情感的音乐吗?4月上海之春,且听“天琴”谱民乐

2024-12-01 14:07:51 admin

  在人工智能“文生视频”Sora诞生之际,天琴上海民族乐团昨天透露,让传将与腾讯音乐娱乐携手探索AI作曲,统文并于4月中旬上演由AI创作的化火民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成为国内首家融入AI作曲的起A情感且听民乐团。

  《零·壹|中国色》的创作出音乐会名称就暗示了其作品的创新血脉。民乐团团长罗小慈认为:“从0到1,乐月乐其实也类似中国古典哲学里的上海‘道生一,一生二,谱民二生三,天琴三生万物’。让传”与此同时,统文在民乐厅二楼排练厅的化火窗口看出去,能望见一片绿植,起A情感且听有着绿绿黄黄的创作出色泽层次:“赩炽、烟墨、凝脂、出岫,古人赋予色彩如此美好的名字,它的背后有着对蓬勃生命力的直观表达,也有中国人对自然、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音乐,本身有色彩;色彩,也有音乐性。”于是,“中国色”成为此次AI作曲的创作主题。


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握手


  当民乐团团长罗小慈与腾讯音乐娱乐副总裁刘宪凯签署合作协议并握手时,她笑称:“这是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握手。”

图说:罗小慈(左)与刘宪凯

  《零·壹|中国色》的创作过程,首先是AI向民乐团音乐家的“学习”。据腾讯音乐娱乐旗下天琴实验室透露,他们的工程师并不是纯粹的理工男,其中有一半具有音乐背景。他们研发的AI作曲能力已经覆盖到流行、电子等曲风——这一类曲风的研发需要海量汲取,分析的曲目可以在民间搜索,但是到了民乐这一全新领域,必须与专业院团合作。而创立于1952年的上海民族乐团,历来是一个求新求变的艺术院团,《海上生民乐》《云之上》等作品,就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民乐,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又符合当代审美追求,是符合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成功案例。罗小慈表示:“所以我们也在探索,继《云之上》之后,我们还可以做什么?AI就是一个满足我们好奇心、表达艺术家想象力的新载体。”

  这台被纳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音乐会,将包含10首作品,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及其代表颜色”为创作灵感,由20多位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参演,运用数十件民族乐器。目前,上海民族乐团已将一些以往的演出音频资料,按情绪、音色等分类,用于对天琴实验室音乐生成大模型的训练。


因为“不设限”所以“没边界”


  “压力山大”是罗小慈对这个过程的感性表达,目前阶段,就是民乐艺术家“疯狂输出”——亦即通过演出音频资料、个人对音乐风格的期待等“诉求”,“告知”天琴工作室,然后程序员、工程师,对这些素材“贴标签”——亦即按情绪、音色等分类。AI拥有的强大算力,会对海量信息进行“合并同类项”,其搜集的信息越多,贴的“标签”越多,那么最后AI输出的作品精准度、细腻度越高——乃至最终越接近人的表达。以唢呐首席胡晨韵的工作举例:“唢呐不仅可以演奏《百鸟朝凤》,也可以演奏爵士乐、摇滚乐。我们不给民族乐器设限,同样也不想给AI的创作设限,而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探索。”正因为“不设限”,所以“没边界”,因此海量到什么程度呢?艺术家和工程师,每天在商议、探索。

  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是因为其作品有着独特的个人表达和情绪感染力。AI作曲能创作出有情感的音乐吗?目前业内的普遍认知是,AI创作一些“行活”、覆盖掉简单重复劳动的能力还是具备的。在AIGC领域,动画公司、设计公司的一些不需要太大创造力的工种已经被AI替代。Chat GPT确实也可以帮助写作者迅速搜集知识点,写就一篇可供改写的“底稿”……

图说:《海上生民乐》 记者 王凯 摄

  每一位演奏家的个性表达是完全不同的。他甚至上一秒与下一秒的表现,也是出人意料的——那才是对的。 简言之,优秀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达和情绪流露,很难被AI“标签化”——因为标签化基于海量后的归类;而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个性表达稀有,但依然动人。

  因此,罗小慈对AI的期待,其实是:“更有效率地找到贴近上海民族乐团审美需求的作品雏形。”真正有原创能力、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不断创新且不会模式化的艺术家,不必担心会被任何技术取代。

  不过,作为全国首个AI作曲的民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还真的蛮令人期待。届时,腾讯也会通过其渠道,进行网上直播、音频传播。(记者 朱光)


马山评|原创大脑 凭何领先


图说:Sora生成的短视频截图

  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日前诞生,目前海内外业内的共识是——对短视频(含广告)和游戏设计将会产生较多冲击。因为Sora的最大能耐是通过算法,做到“场景乃至世界再造”。相对算法量远低于长视频(亦即影视剧)的短视频;相对已经长期依赖算法再造世界的游戏,在最基础层面的重复工作,可以由Sora代劳。

  Sora是AIGC领域目前已经发布的最大成果,延续了去年此时Chat GPT带来的震撼。如今,已有写作者用Chat GPT写“底稿”,而AI作曲其实早在2020年就由上海音乐学院尝试过——微软小冰,是当年上音音乐工程系音乐科技专业毕业生,堪称“学霸”。其他学生学会作一首曲子需要一周;她只要几秒。但是,她为何没有被广泛应用呢?

  算法与艺术,有一种天然的矛盾——算法,是寻找海量学习内容里的“共性”,并依此“合并同类项”,便于进一步“贴好标签”后深入学习。算法依赖其算力快,以人脑尽量避免的“穷举法”理解世界。而艺术重在“个性”,且越是无法被模仿、无法被归类,就越是“高级”。哪怕不在艺术界,在自然科学领域,聪明的脑瓜,就是尽量避免“穷举”,争取“巧算”。计算机被发明的初衷,也是因为在研究宇宙天空之际,要解决人脑的算力不够;进而发明了计算机乃至电脑以及网络。

  因此,算法与艺术的底层逻辑,是不同的。如果艺术家“喂养”AI的素材足够多——AI模仿艺术家的方式无限接近于人,但还是够不到人。除非未来,AI的自我意识也发展出来乃至成为一种物种,但这一定程度上,也要取决于科学家的原创能力……社会科学领域的工作者估计会阻止这一人类世界颠覆的前景。此前,只要拥有原创大脑,总能领先。(朱光)‍‍

友链


  • 文章

    79174

  • 浏览

    7948

  • 获赞

    4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