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评价褒贬不一,冯道一生都有哪些功过呢?

2024-11-28 16:43:37 admin

  五代有一位官场奇人冯道,后世堪称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的褒贬不冯活字典,接下来趣历史小编讲讲他的道生都一些故事。

  他早年跟过燕王刘守光,功过后来历仕后唐、后世后晋、褒贬不冯后汉、道生都后周四个朝代,功过当的后世都是宰相一类的高官。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过臣,褒贬不冯前前后后服侍过十位皇帝,道生都是功过名副其实的政坛不老翁。冯道死后,后世后世有些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褒贬不冯对他评价极低,道生都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奸臣之尤”。但笔者觉得评价一个人要多视角地看,不能太武断片面,要通过探究此人在历史上的真实言行,结合所处年代的客观实际,得出一个相对公正的结论。

image.png

  五代时期“官场不倒翁”冯道

  君非贤明之君,干嘛要忠?冯道骨子里压根没有从一而终的思想。五代十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从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到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只有短短50多年的时间,在这50多年里,五个朝代、十多位皇帝走马灯似地轮换,基本都是武人夺权上位,粗犷少学,暴虐成性,昏君暴君居多,像后周皇帝郭威、柴荣那样的明君少之又少。在这样一个乱世之秋、在这样一个虎狼之世,冯道要忠于哪位明君?

  冯道有几句诗颇能表达他的心境,“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意思是人只要一心向善做好事就行了,(乱世之中)不用管将来怎么样;“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意思是一个人只要光明磊落,站得正,行得端,那么就是在一群野兽当中,也可以屹然而立。冯道站立在虎狼丛中,确实有一种下地狱的精神,在五代这一乱世之秋,他尽其所能,对于保存中华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此背上了千秋的罪名。苏东坡赞扬冯道“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称冯道是“佛位中人”,意思是活佛,评价相当高。

  冯道骨子里是个本分人,既不贪财也不恋色。冯道是今天的河北沧州人,出身于一个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敦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是一个邻里称赞的好后生。长大从政后,除了久历官场浸染出来的油滑玲珑和虚与委蛇,有些质朴的东西一直没有变。后梁朱温与晋王李克用争霸时,冯道也随军出征,住在茅草屋中,连床席都没有,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禄置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有的将领将抢到的女人送给他,他推辞不掉,就将人安顿好,然后设法寻访到她们的家人,再送回去。

  有一年,冯道的父亲病逝,他徒步回乡奔丧,对家乡父老送的礼品全部婉言谢绝。当时正赶上闹饥荒,他拿出家里的财物赈济乡民,夜里还偷偷帮助别人家耕种,干好事也不想让人知道。他大力举荐寒门子弟,时时劝谏皇帝要爱惜百姓。有一次,后唐明宗李嗣源得到一个玉杯,上写“传国宝万岁杯”,他拿给冯道看,冯道趁机进谏道:“这是前朝的有形之宝,王者有无形之宝。仁义便是帝王之宝。”

image.png

  后唐明宗李嗣源

  冯道肚大如海,不务虚名,是一个务实为善的人。后唐时期,工部侍郎任赞嘲讽冯道没学问,只能读《兔园册》之类的肤浅之作。冯道得知后也不动怒,只是把任赞叫来教导说:“《兔园册》是由著名儒者编写的,内容丰富,并非浅薄之作。现在的读书人,只看一些适应科考的华丽词句,用来博取功名利禄,那才是真正的浅薄!”任赞听后非常惭愧。

  唐末帝年间,冯道到同州为官,他的副手胡饶因为一些小过节,经常喝醉后辱骂冯道,冯道每次都会将胡饶领入府中,好酒好菜好招待,别人不解,冯道不以为意地说:“胡饶为人不善,以后自有报应,我有什么可怒的。”

  后晋时期,有人牵了头驴到市场上,驴脸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冯道”二字。有亲信禀报给冯道,他也毫不动怒,淡然地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可能是驴走失了,有人在找寻失主,有什么好奇怪的?”冯道真不愧“长乐老”这一自号,乐呵呵地不存一丝不快与烦恼 。

  冯道还有一个善意育人的故事。他当宰相时,有一位比较浮躁轻狂的青年才子来拜会他,看到冯道脚上穿的鞋子同自己刚买的一样,就问:“老师,你这双鞋多少钱买的?”冯道不紧不慢地说:“五百。”这位才子立马高喊:“糟糕,我上当了!我的买成一千啦。现在商人好没信用,好可恶!”冯道把腿一换,另一只腿抬起来,慢悠悠地说:“这一只也五百。”这位才子被弄得很不好意思,冯道趁机语重心长地说:“天下事,不要那么急,问话要问清楚,做事也要做明白。”

  冯道是一个深谙人心、八面玲珑的人,堪称官场老油条。冯道在五代官场混了几十年,每逢遇到朝代更迭、君主易位,他总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成为拥立新君的有功之臣。冯道在后晋为官的时候,晋高祖石敬瑭想派人出使契丹,大臣们都不敢去,冯道便自荐前往。他也不回家,当晚就住在了驿馆中,准备出使事宜,只让人代他回家向妻子道别。

  冯道到了契丹后,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对他很优待,他也很会拍马屁,弄得耶律德光很高兴,就想把他留在契丹。冯道说:“晋朝与契丹是父子之国。我在两国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样。”

  冯道在契丹呆了整整两年,期间他买了很多薪炭,对外说要为冬天取暖做准备,好像是要永远留在契丹。耶律德光批准他回国后,他上表三次,表示愿意留下,被拒绝后又磨蹭了一个月,才启程南下,而且经过每个驿站都要停留,用了两个月才走出契丹国境。他的随从都觉得能从契丹生还,应该赶快跑,哪能这么磨磨唧唧的!其实,这正是冯道的过人之处,他深谙辽人之心,你表现得越对契丹有感情,舍不得走,辽人才越有可能放你回去,否则你跑得再快,辽人随时都可以把你抓回去!

  靠着深谙人心、靠着八面玲珑,冯道在五代官场混的风生水起。可以肯定,冯道的名声在当时肯定挺好,否则不会有那么多新朝皇帝会用他这么个旧臣。后世有史家骂他也很正常,评判标准不一样。笔者认为,关键要看冯道厚着脸皮当官为了啥?是为名、为财、为色吗?好像都不是。把他看成一个处事圆滑、八面玲珑但又洁身自好、务实善良、关爱百姓的人,好像比较合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文章

    8

  • 浏览

    96689

  • 获赞

    2653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