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别让“校园问题意识”都由命案唤起

2024-11-28 19:40:57 admin

  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曹林校园投毒案让人心痛,被害者不治身亡,别让看着照片上他那张充满阳光的校园脸,看着家属悲痛欲绝的问题神情,还有同学们痛哭的意识场景,人们无不唏嘘。都由投毒嫌疑人已被拘,命案同样是唤起一个本来前途光明的年轻人。对这样一个残忍的曹林作恶者,人们已经恨不起来了,别让人们更多只是校园惋惜,投毒杀害了同学之后,问题他自己也毁了。意识面对这场悲剧,都由人们心中画满了问号,命案到底有多大的怨恨,到底是多么扭曲的心灵,才让他作出这种极端选择。

  最新报道显示,复旦投毒案嫌犯学业优人缘好,作案动机不明。虽然事实还不是很清楚,但媒体习惯性的反思已经开始,有评论反思“投毒疑案提醒关注寝室关系”,有媒体讨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还不知道投毒的真正原因,随着嫌犯的交待和事实的浮现,这类有针对性的反思会更多。

  这些反思不可谓不深刻,讨论的也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比如大学的寝室关系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都客观存在。可让人感到无力和无奈的是,一出问题,一有极端命案,各种貌似深刻的反思都来了,但在不出命案、未酿悲剧时,人们对那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却缺乏起码的嗅觉,很少有人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对校园心理问题的讨论,隔几年就会讨论一次,梳理一下这种讨论的时间点会发现,每一次讨论都发生在一次震惊舆论的极端事件后,马家爵案后深刻反思过,清华学生刘海洋向熊泼硫酸后讨论过,校园铊中毒事件后争论过。

  与不断重复的悲剧相伴随的,是这种不断重复的事后深刻反思。舆论对校园问题的意识,似乎只有这种极端命案才能唤起。

  复旦投毒案后,这几天媒体开始扎堆报道发生在其他地方校园中的类似现象。有媒体报道,南昌航空大学宿舍发现一具腐尸,死者身份尚未确定,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中新网报道,4月16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在宿舍内因为玩游戏发生口角并大动干戈,导致一名学生抢救无效而死亡。类似新闻扎堆发生,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舆论现象,我称之为“新闻连锁效应”。很多新闻发生后,会在其他地方接连发生类似事件,比如广东报道了勇救落窗女童的“托举哥”后,各地会接连出现很多本地版的“托举哥”。一个地方曝出“大风刮走钞票遭哄抢”后,各地相继会曝出类似新闻。南京有了彭宇案,各地相继会曝本地版的彭宇案。

  并不是类似事情碰巧都凑到了一起,而是某件事触动舆论神经而成为热点新闻后,提起了媒体的问题意识,努力寻找类似事件去挖掘新闻。每一个引发舆论震撼的极端事件发生后,都会产生类似的新闻效应。与之伴随的另一个现象是,人们是很容易健忘的,当复旦投毒案很快淡出人们视野时,深刻反思过后的人们,又对类似问题失去了嗅觉,需等着下一次悲剧重演时才能重新唤醒。

  我知道,除了反思和“新闻连锁效应”,触目惊心的复旦投毒案还会让官僚体系运作起来:某部门发通知要求高校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某部门要求辅导员要积极干预寝室关系,各大高校以此案为教训讨论人格教育,个别高校还会借此新闻效应弄个制度创新。可是,复旦投毒案的触动效应不会持续太久,没多久大家又忘了。一轮运动后,除留下一堆通知和文件外,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这个迟钝的问题感应机制上,不仅有媒体、老师和学校,还有学生自身。我在几所大学兼职教评论课,每学期都会布置一次作业,让学生评论校园内的问题。复旦投毒案发生后,我专门翻了一下几届学生的作业,没有一个写过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寝室关系的评论,写的多是如占座、选课、考试、找工作之类的显性问题或宏大问题。他们对自己身边潜伏或自己身上存在的真问题也缺乏敏锐的嗅觉。

责任编辑:hdwmn_lw

  • 文章

    16

  • 浏览

    78

  • 获赞

    9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