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过传忠:字幕是放给谁看的?

2024-11-28 14:47:45 admin

  如今银幕上的夜读人名真是越来越多,字也越写越小,过传黑压压的忠字一片。


  年纪大了,幕放偶尔才去电影院观赏影片,夜读但感受颇多。过传这里只谈一件事,忠字就是幕放人名字幕。

  如今银幕上的夜读人名真是越来越多,字也越写越小,过传黑压压的忠字一片,放得又快,幕放很少有人看得清楚,夜读真不知道是过传放给谁看的。

  打开电视机,忠字有些电视剧的播放也一样,只是人名往往更多。而且每一集都要重放一遍,像走马灯似的,一闪一闪,匆匆而过,好像并不想让观众看清楚。

  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用字幕打出来的人名并不多——编剧、导演、主要角色及演员,再加上摄、光、音等制作项目的负责人。字写得又大,清楚明白,观众被吸引,也留有印象。

  为什么如今的人名会增加那么多呢?似乎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从制作者和版权来看,这涉及到影片的档次和质量。不知从何时开始,编导之外,原来的“制片人”变成了一大堆,而且都排在编导前面,包括“策划”“制作”“出品人”等等,动辄十几二十位,不知他们都是干什么的。由于人数太多,有的前面还冠上了“总”“执行”等字眼,看来是够认真的了。但是,他们究竟做了什么事,出了什么力,尤其是要承担多少责任,讲得清楚吗?

  这些人倘若只是在选题,组织创作力量,作品的研讨和修改等方面有所参与,似乎不该算具体作品的创作人员,没有必要领衔标出。否则,像空政文工团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得到过刘亚楼司令员的关心和指导,有时甚至还相当具体,那岂不应该称之为总策划、总编导了吗?又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当时的上音党委书记孟波功不可没,但历次演出的创作人员名单上都没有他,因为他负的是领导责任,尽管干得很出色,难能可贵,但毕竟没有亲自作曲和演奏,算不得创作人员。再如,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老厂长陈叙一,有人说,上译厂的每一部片子都可以说是他的作品,这话说得有理,但除了少数亲自译配导演的作品外,陈老从不以创作人员的名义上字幕,这才是一位老艺术家、一位文艺工作领导者的风范。

  那么,为什么如今上名单的人那么多呢?是借此抬高作品的档次,实现名人效应,还是从而得到方方面面的青睐,以搞好相应关系,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还有当事人的要求。但我以为,这样的做法,对于明确作品的创作责任,显现作品的独特个性,显然是并无好处的。

  二是从导演、表演和各部门工作人员来看,这涉及作品的阵容和理念。

  以前作品的导演往往只是一两个,如今,副导、助理、场记……跟导演沾边的一大堆,都上了名单;演员呢?主要演员之外,“领衔”“特邀”“客串”……都要标明。不管剧中地位和作用,甚至不论角色有无姓名,只要是进镜头了,都要上名单,所以群众演员名字铺开了一大块。工作人员也一样,从摄影师到场务人员,人人都得写上,难免要黑压压地快放,难怪观众会看不清楚,或者干脆不看了。

  这么做是为了显示参与人员的阵容强大吗?未必。拍片子并非人多好办事,有的片子没几个人,却拍出了很精彩的戏,这都要根据内容而定,“人海战术”不可取。那么,是为了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给每个人都有一次显示名声的机会吗?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很少有人会以名列群众演员为荣。这倒涉及到一些人的价值观,似乎只要一涉及影视行业,就能出人头地、名利双收,真是一种误解。影视业跟社会百业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而非鹤立鸡群。为国立了大功的航天事业,不少精英人物甚至隐姓埋名,倘为名字上不上影视屏幕而斤斤计较不也太不值得了吗?

  电影和电视上,少些人名吧。让观众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花在作品本身上,这才是真正对影视业的发展有益的。(过传忠)

友链


  • 文章

    125

  • 浏览

    5

  • 获赞

    61847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