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公约,暖化人际冷漠的烛光

2024-11-28 17:42:14 admin

  日前,邻里公约由杭州西溪蝶园、暖化魅力之城、人际钱江湾花园3个小区5500户业主共同讨论总结的冷漠《邻里公约》正式发布。内容包括了乐于参加公共活动、邻里公约邻居见面主动问好、暖化关怀和帮助独居老人、人际邻居长时间不在家帮助照看等19条约定。冷漠(11月6日《钱江晚报》)

  在当前冷漠事件频发并刺痛人心的邻里公约背景下,杭州的暖化这份《邻里公约》,有如冬夜里的人际一盏烛光,虽然微弱,冷漠但也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暖意,邻里公约看到了人性中的暖化一线光亮。这也说明,人际人性的向善有序,从来都不曾远离;世道人心的底色,也并非全是漠然与阴冷。

  不可否认,将诸如“邻居见面主动问好”“关怀和帮助独居老人”等内容,形成书面文字写入公约,本身就是对这一时代的讽喻。回溯社会人际关系的传统,不难发现,上述这些行为规范,更多的是一种个体本能的反应。这种邻里关系,在传统“熟人社会”,似乎是非常自然、内化于心的行为。

  但在如今这个“陌生人社会”,曾经的“远亲不如近邻”,正逐渐被“老死不相往来”所替代。人们回到住所,大门一关,便“躲进小屋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有调查显示,在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会找家人、朋友,而不会找邻居帮忙。

  “陌生人社会”的这种人际关系,在小悦悦事件中得以充分体现:在相邻铺主之间,有的在长达6年时间里,从未说过一句话;即便有过交流的,也是在2个月前。而稍早前,湖南娄底不到2岁的女童小梦,陪伴祖母遗体长达七天之久,都无人发觉,以致浑身爬满蛆虫,生命奄奄一息。如此沉重的悲情画面,令人不堪忍视。

  显然,人际关系的冷漠,正在严重威胁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当人际冷漠现象日益蔓延,而成为一种“公地悲剧”,那么人人都可能随时成为其中的受害者,则并非危言耸听。

  毋庸讳言,社会人际冷漠症的形成,固然有生活节奏加快、居住方式变化以及社会结构多元化等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制度出现问题———缺乏一套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协调人际伦理关系,以及对社会个体生命、财产、权利等的切实制度保障。

  但显然,这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并非朝夕之功。在此之前,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所作为。制度大厦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点滴努力。应当相信,人是群居动物,天性中就有一种互相亲近的情感。其实,邻里之间冷漠的表象背后,还是渴望有和谐与温暖的邻里关系,只是少了一根爱的引信。

  而杭州3小区的《邻里公约》,就是这样一根“引信”。这既是传统的居民自治精神的回归,又是培育现代公民的良好契机———这份邻里公约没有一条是用“禁止”的方式来写,立基于小区业主们的共同意愿;并在经过多轮沟通和探讨,以及通过各种形式征得多数人的赞同的基础上而产生。这些,正是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最好方式。

责任编辑:hdwmn_wyb

  • 文章

    69

  • 浏览

    8377

  • 获赞

    38498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