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尸不诉案”体现出的法治精神

2024-12-01 12:25:27 admin

  “与其杀不辜,无尸宁失不经”,不诉错杀(哪怕只是案体错抓)一个好人,对社会的现出伤害也远比放走一个坏人更大。

  2001年北京女孩刘婷婷突然失踪。治精八年之后,无尸刘婷婷继母李某的不诉儿子范某,因涉嫌盗窃被刑拘,案体范某为了立功,现出举报当年母亲李某伙同崇某杀害了刘婷婷。治精随后李、无尸崇两人向警方承认了杀人罪行,不诉并讲出埋尸地点。案体但因时隔太久,现出虽经办案人员挖地三尺,治精也没找到尸骨。检察院以证据不足,决定“不起诉”两人。刘婷婷的生母高秋红,对此不能理解,上个月她提出了刑事自诉。

  有人以为司法机关如此处案,是在教坏人——是不是彻底毁尸灭迹,就不用承担责任了?在评论此案之前,先来回顾一下佘祥林冤案。1994年佘的妻子失踪了,此时邻村出现一具女尸,佘在刑讯之下承认自己杀人。在他因“杀人”入狱11年之后,他的“亡妻”回乡了。无独有偶,河南的赵作海案因为“杀人”被判死缓,但去年“死者”突然回乡了。

  可见单凭嫌疑人的口供,没有确实的物证、人证等,很容易办成冤案。所以《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定罪;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定罪。法律是通用的标准,不是为个案设置的,如果法律规定能单以口供定罪,那么很容易诱使警察搞刑讯逼供,而受到伤害的可能是你我中的任何一人。

  所以,现代法治对刑事案件要求无罪推定、罪疑从无。新《刑事诉讼法》草案中,明确引进了“排除合理怀疑”这一法治国家通用的刑事证据标准。即,控方提出的证据不能排除一切可能的合理怀疑,就不能定被告人的罪。就刘婷婷案来说,虽然继母自认有罪,但可能是儿子范某急于“立功”,对母亲做了不实检举;母亲又救子心切,背下这个黑锅……当然,这只是一种怀疑;但司法机关并不需要证实这种怀疑,只要有——哪怕只有一条——合理怀疑存在,就不能定罪。更何况,本案更大的“合理怀疑”是:刘婷婷可能没有死,只是失踪了。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错杀(哪怕只是错抓)一个好人,对社会的伤害也远比放走一个坏人更大。大家想想佘祥林、赵作海的蒙冤,和两案中两具无名尸体至今找不到凶手,就应明白前者的危害更大,因为司法机关一旦降低证据标准,冤枉好人,就会让整个社会陷入恐慌之中。

  的确,罪疑从无、程序正义等法治原则,有时会放走个别坏人。比如,美国警察抓人之前必念的“米兰达通告”,其实,米兰达就是个累犯,因为钻了警察没告知他有“沉默权”的空子,才得以免罪;但这并不影响“米兰达通告”保护千万无辜的嫌疑人不受威逼诱供。

  在没有充分证据之前,继母李某可能是真凶,也可能是又一个赵作海。但法律要求无罪推定、罪疑从无、不让被告人自证其罪。检察院不起诉她,只是贯彻了法治原则。而这样的法治原则,在更多时候会保护你我不受不白之冤。

  还值得一说的是,虽然目前找不到尸体,刑事公诉的证据不足。但刘婷婷的生母,可通过民事诉讼向“凶手”索赔,讨个公道,既然,李某、崇某自己都承认杀害了刘婷婷,那么就应在民事诉讼中承担相应责任。

责任编辑:hdwmn_LHJ

  • 文章

    3866

  • 浏览

    8687

  • 获赞

    6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