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可以自私,公共政策必须公平公正

2024-11-28 18:52:13 admin

  根据教育部的人性要求,北京正在抓紧时间制定异地高考方案。可自近日,共政不少北京市民在网络上表达对于放开异地高考后会不会挤占北京考生利益的策必焦虑,与一些非京籍家长展开辩论。人性(《工人日报》11月30日)

  针对北京等地即将放开异地高考的可自消息,网络上产生一个新词:异闹,共政即北京等地的策必一些家长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反对外地籍考生在京就地高考、人性录取。可自对此,共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策必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张千帆有一种非常精辟的人性见解,“分省指标这个体制存在好几十年,可自各地家长也就习以为常,共政把这种习惯当做自己的一种权利。”

  确实,北大不是北京人的北大,清华也非北京人的清华,何以因为一纸户籍就将考生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资料显示,北京考生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概率,是其它省市考生的几十上百倍。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同样是生活工作在北京上海,同样要交税、为城市发展做贡献,但因为没有当地的户口,其子弟便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造成了大量的“高考候鸟”,这不仅加剧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成本,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这种现象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高考候鸟”每年飞行的距离有多远,我们离教育公平的距离就有多远。

  然而,我们又很难说北京等地家长们的激烈是一种矫情。北京市民陈霖颇有代表性。尽管她的孩子才刚刚上幼儿园,但最近几个月来她一直关注异地高考的动向,“异地高考政策一旦放开,必将会导致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让孩子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这是实情。作为某种稀缺的公共产品的既得利益者,突然之间让他们割舍这种利益,不仅心情上无法接受,其生活也必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事实上,所谓“把习惯当特权”在特定语境下是一种让人无力控诉的人之常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性的本能。人性一定是自私自利的,尤其是当这种本能在制度层面被长时间内认可的时候,这种人性上的自利性便不可避免地带有傲慢与偏见。外地人看来,必须回原籍才能参加高考是一种残忍,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北京人,突然间放开异地高考,何尝没有一丝利益被剥夺感?

  放开异地高考,不在于人性的取舍,而在于制度的公平与否。北京家长自认是放开异地高考的受害者,这无须加以道德苛责,但也决不是反对放开异地高考的参考因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如此,说明放开异地高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人性可以是自私的,但公共政策必须是公平公正的。或者说,正是因为人性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才需要公共政策来加以纠正和改良。这正是公共政策和决策的最大使命所在。一直以来,异地高考之所以悬而未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反对声太大,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太大,但要知道,正是因为这种畏难心理,加剧了今日的改革成本和阻力。如果继续延宕下去,可想而知,北京家长的“受害感”会更强烈。

  不仅在教育领域,在其它领域,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这也充分说明,只要有利于社会公平,反对声越大,就越有改革的必要。

责任编辑:hdwmn_ctt

  • 文章

    1755

  • 浏览

    96657

  • 获赞

    16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